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健康保健
您现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健康教育 健康保健 健康保健

安全合理用药常识

2016年01月23日

  1、什么叫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严重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中,因服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称为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引起死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操作;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2、药品为什么会产生不良反应?可以预测吗? 
  许多人认为,只有假药、质量不合格的劣药、医务人员或者患者自己用药不当,才会引起不良反应。事实上,许多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也可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有非药品因素及药品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感应性、疾病等;后者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以及赋形剂的影响等。因此,同一药品的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感应性、适应症、不同共存疾病的病人中可能表现不尽相同,再加上药物及其制剂中赋形剂的影响,问题更为复杂,这也是药品不良反应不可预测的原因。 
  3、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临床表现?哪些人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从总体上来说,药品的不良反应可能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病、多发病的表现很相似,包括副作用、毒副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等。 
  一般认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疾病的人,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4、老年人用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病人,由于个体之间体质差异较大,脏器及各种组织功能下降程度亦不同,再加上病情轻重各异,因而其用药必须个体化,也就是根据每个病人的年龄、体质、脏器功能(特别是肝脏和肾脏)选择确定用药品种、给药途径和剂量。 
  老年人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一般可按成人的1/2-3/4计算,以后逐步增加到3/4。只有抗菌素是例外,在短时间内剂量可高于成年人,但待病情控制后应及时减量或停药,不可长期应用。老年人还必须尽可能学一点有关合理用药的知识,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用药知识。了解所用药物适应症、禁忌症、最大剂量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注意用药过程中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一旦出现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应及时救治。要防止滥用药物和盲目投医用药。 
  5、所有药品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吗? 
  是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受医药研究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而导致的必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药品,包括维生素、矿物质类、中药等都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只是随着个体不同,不良反应的表现或严重程度不尽相同而已。因此某一种或某一类药品在部分人身上出现的个别药品不良反应,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药品审批不严、药品质量事故或医疗事故。 
  6、如何正确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 
  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一般包括对这个药品各个方面的简单介绍,患者服用前应认真阅读,特别要认真阅读其中有关本品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介绍,服用药品一定要遵守说明书的规定。 
  此外,由于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部分,其详细情况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十分具体的规定。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该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写得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因此,一个负责任的厂家,应该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详细地告诉用药者。 
  7、患者发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应该怎么办? 
  首先停用可疑药品,去医院就诊、治疗。要向医药专业人员咨询,可疑症状如确属药品不良反应,今后应避免再服用同样药物。还可向所在地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或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8、服药时为何不能饮酒? 
  酒中含有乙醇。乙醇除了加速某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降低疗效外,也能诱发药品不良反应。长期饮酒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影响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功能,使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增加。服药时饮酒,可使消化道扩张,增加药物吸收,从而引起不良反应。另外,有些药物能加重乙醇对人体的损伤。例如,雷尼替丁可减少胃液分泌,加重乙醇对胃黏膜的损害;甲硝唑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加重乙醇的中毒反应。 
  9、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中药的使用讲究辩证施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证加减。中药也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有时还存在讲究道地药材、依法炮制等。严格地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是如果不遵守辩证施治的原则或者辩证不当,组方不合理,中药材质量有问题,也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现在许多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也很多,应该引起重视。 
  10、家庭必备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在家里可以配备一个家庭小药箱,里面装有的常用药物有: 
  感冒冲剂(缓解感冒症状);阿司匹林(退烧、镇痛);黄连素(治疗肠炎、痢疾);急支糖浆(减轻由于呼吸道感染而造成的咳嗽);牛黄解毒片(缓解由于上火而带来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颠茄片(用于胃肠痉挛引起的疼痛);紫药水、红药水、碘酒等消毒药;伤湿止痛膏、创可贴等跌打损伤药;人丹、十滴水等缓解中暑药。 
  11、一般最佳服药时间选择参考 
  凌晨4点:此时人体胰岛最为敏感,治疗糖尿病,此时给予低剂量药物可达满意效果,而上午8点再口服降糖剂,作用强而持久,下午16点再服可使药效与体内血糖变化的规律相适应。心衰病人对洋地黄、西地兰等强心药物最敏感,其作用比其他时间可高10-20倍。此时按常规剂量服药,极容易中毒。  
  早晨6点:此时服用阿斯匹林,半衰期长,体内消除速度慢,药效高。  
  上午7点:① 平喘药此时服用效果最佳,毒性也低,氨茶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使用是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② 此时服用抗过敏药,可维持15-17小时,若在下午7点左右服药只能维持6-8小时;③ 安定和双氢克尿噻(利尿类药物),此时疗效好,副作用小,早晨服用要减小剂量,下午和晚上服用要适量加大剂量;④吲哚美辛此时达到高峰,时间快,体内血药浓度高,若在晚上9点服,效果就降低10%-40%。  
  上午8点:服用激素类药物和维生素类药物疗效最佳,人的肾上腺激素,清晨分泌高,午夜分泌最低,所以服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激素最好在清晨。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此时最低,故此时服用维生素的效果最佳。  
  上午9点:服用高血压和抗结核病的药物,此时药效最佳。血压一般在上午9-11点达到一个峰值,随后逐步降低,所以高血压病人一般只需在白天服药,且上午用量略大一些,夜间继续用药,容易诱发脑血栓。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等抗结核杆菌类药,上午服药疗效好。  
  上午10点:① 用半合成青霉素效果佳,此时,血药浓度比在晚上10点服用高出2倍;② 服用阿霉素(抗癌药)可使白细胞减少的毒性反应下降或几乎很少发生。③ 速尿,在此时服用,利尿作用最强。  
  晚上:①癌症病人使用的免疫增强干扰素,若上午用药则容易出现发热、寒颤、头痛等严重副作用,但改为晚上服用副作用则小,且疗效不减;②晚期癌症病人使用的止痛药,临睡前用最好,因为人的感觉上午最为迟钝,而午夜最为敏感;③凌晨时分,哮喘病人对支气管痉挛引起的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反应最为敏感,且呼吸道变得狭窄,哮喘容易发作,故平喘药(氨茶碱除外),以临床睡前服用。 
  12、怎样服药效果才好 
  很多患者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选择直接去药店购药;有些患者不具备读懂药品说明书的能力,且在对药品规格、剂量、用法、注意事项等不甚理解的情况下,错误用药;有的患者用药时间不够甚至经常漏服药物;有的病人因药效暂时不明显就自行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也有的患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或因经济原因,过早停药等。这些用药方法都是不正确的。  
  服药时最好站立 
  除要选择正确的药物、剂量之外,还要注意服用方法,因为不正确的服药方法会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正确服用药物的方法是,站着服药,多喝几口水,服药后不要马上躺下,最好站立或走动一分钟,以便药物完全进入胃里。服药时应用足量的水(200~300毫升)送服,任何药物千万不能干吞,以免药物(尤其是胶囊剂)黏附于食管壁,对食管造成损伤。此外,中药与西药应相隔半小时服用,因为大部分西药开始被身体吸收需半小时左右,经新陈代谢后,对中药的影响很小。有些药片不能掰开吃,如肠溶制剂和缓控释制剂。 
  部分药物需饭前服 
  寻找最佳服药时间也很重要。为了减少药物对消化系统的刺激,大多数药物应当在饭后服用。但有一部分药物必须饭前空腹时服用,以利于减少或延缓食物对药物吸收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提高药物的安全稳定性,发挥药物的最佳功效。 
  宜饭前服用的药物有: 
  1.部分抗菌药:如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克洛、甲红霉素、罗红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等。 
  2.口服营养药:如人参制剂、鹿茸精、蜂乳、六味地黄丸以及其他一些对胃肠刺激小的滋补药物。 
  3.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西沙必利(普瑞博思)。 
  4.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颠茄片等。 
  5.胃壁保护药:如氢氧化铝(胃舒平)、三硅酸镁、胶体果胶铋等。 
  6.收敛药:如鞣酸蛋白、思密达、次碳酸铋等。 
  7.吸附药:如活性炭。 
  8.苦味药:如龙胆、大黄等中药制剂。宜于饭前10分钟服用。 
  9.助消化药:如乳酶生、多酶片等。需饭前片刻服用。   
  10.降血糖药:如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波脲(克糖利)、格列喹酮(糖适平)、阿卡波糖(拜糖平)。 
  11.部分降血压药:如卡托普利。

 
  13、家庭用药11误
  1.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有的药一日服两次,应每隔12小时1次,有的每隔8小时一次,病人往往在三餐时服用,这样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治疗。
  2、药量过大,有的随意加大剂量。
  3、药量偏小,有的害怕药物毒副作用,认为药剂量小比较安全。
  4、时断时续。
  5、疗程不足。
  6、当停不停。
  7、突然停药。
  8、换药随意。
  9、多多益善。
  10、小儿用成人药。
  11、以病试药。

 

  14、吃药好还是打针好
  究竟是吃药好,还是打针好?这要从药物的性质、剂型和给药途径,以及应用是否方便等综合考虑。药物口服后,由胃肠道粘膜吸收进入血液,经过门静脉运送到肝脏,再进入体静脉循环,经过心、肺循环到达身体的各处、这样一个吸收运送的过程,是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的。口服药物使用方便,比较便宜,应该提倡,特别是胃肠道疾病需要药物发挥局部作用,如胃平、驱虫药等就应该口服用药。口服药物一般需要在半小时以上方能奏效,对危急病人,或昏迷、呕吐的病人则不适宜。药物注射对药品质量要求较高,必须灭菌,而且药澄清。至于含颗粒的及油剂药不能用于静脉注射,否则有引起血管阻塞的危险。注射的药液中,不能含有热原,否则会引起发热反映。若注射大量的低渗溶液,有引起溶血的可能。此外能凝固蛋白质及造成凝血的药物,均不能用于静脉注射。
                                      
  15、降压药物治疗及用药原则
  1、每种降压药物有其各自的药理学特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程度和分期、有无并发症或夹杂症(如糖尿病、高血脂、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律失常、支气管和肺部病变等)及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存在与否,以及用药后的反应选择用药,才能得到满意的治疗。
  2、缓进型高血压患者,阶梯式降压药物选择原则的首选药目前已从利尿剂和β阻滞剂扩展到包括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选用这四类药物中的一种,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血压获得控制或达最大量,或出现不良反应。
  3、密切注意降压药物治疗中所长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及时加以纠正或调整用药。原则上,理想的降压药应能纠正高血压所致的血流动力异常增高的外周阻力和减少的心排血量而部影响患者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机制。使用可引起明显体位性低血压的降压药物前,宜先向病人说明,从坐位或卧位起立时动作应尽量缓慢,特别时夜间起床小便时最要注意,以免血压骤降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
  4、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昼夜24小时血压的关系较其与一次性随测血压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有条件时,应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的测定结果选用长作用时间降压药或采用缓(控)释制剂,以达到24小时的血压控制,减少靶器官损害。
  5、血压重度增高多年的患者,由于外周小动脉已产生器质性改变,或由于患者不能耐受血压的下降,即使联合使用几种将压药物,也不易使收缩压或舒张压降至正常水平。此时不宜过分强求将压,否则患者常反可感觉不适,并有可能导致脑、心、肾血液供应进一步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
  6、老年人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应从小剂量开始谨慎使用降压药物,一般使收缩压控制在18.7~21.3kPa(140~160mmHg)为宜。可选用钙拮抗剂或转换酶抑制剂,必要时加用少量噻嗪类利尿剂。老年人压力感受器不敏感,应避免使用胍乙定、а阻滞剂和拉贝尔等药物,以避免产生体位性低血压。
  7、进型高血压的治疗措施和缓进型重度高血压相仿。如血压持续不下降,可考虑用冬眠疗法;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则降压药物以选用甲基多巴、肼屈嗪、米诺地尔、可乐定等为妥,且不宜使血压下降太多,以免肾血流量减少而加重肾功能衰竭。  
  合理安全用药咨询电话:0576—86193555(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