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中医文化园
中药文化园
中医养生园
您现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医院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文化园 中医文化园

中医起源

2016年01月27日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历史,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来的一整套治疗疾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它和《黄帝内经》一样,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
  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巨大发展,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它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内经》、《伤寒杂病论》基础上,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做出了相应贡献。如隋代巢元方对病因病机有全面认识,并编著了《诸病源候论》。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病症方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又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金元时期,更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中医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他的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很大启示。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邪却病,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攻下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养阴派。总之,刘,张,李,朱四家,其火热论,攻邪论,补土论,养阴论,立说不同,各有发明,各有创建,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医发展作出了贡献。
  明代赵献可,张景岳等提出命门学说,为中医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温病学说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我国人民长期与外感热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明代吴又可在《温病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之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这对温病(特别是瘟疫)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至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清代医家王清任重视解剖,著《医林改错》,改正古代医家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对中医发展也有一定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学工作者在整理历代医学文献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在经络与脏腑的实质研究等方面,都有一定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