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业务
A.肌肉-骨骼系统超声
肌肉骨骼系统超声能够提供细微的软组织分辨率,是目前唯一能够显示肌腱和神经内部结构的影像手段,在诊断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筋膜、滑膜、滑囊、周围神经疾病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适应症
1.软组织损伤:肌肉肿胀、疼痛:肌肉撕裂、肿块的诊断。
2.关节病变(髋、膝、踝、肩、肘、腕关节):关节肿胀、疼痛、积液;外伤后肌腱、韧带、软骨损伤。
3.周围神经:肢体麻木、疼痛(神经肿瘤、损伤、卡压综合症)。
4.风湿免疫病: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及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节病变有较高的无创诊断价值。
5.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为1-6个月的幼儿做早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或发育不良(DDH)的无创筛查,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B、介入性超声
超声引导技术可清晰显示穿刺针尖位置,弥补触摸定位穿刺(盲穿)的不足。
临床应用:
1.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及疼痛治疗。
2.超声引导关节滑膜、软组织肿块、蚀骨性骨肿瘤活检。
3.超声引导血肿、腱鞘囊肿、关节积液的抽吸治疗。
4.超声引导关节囊、腱鞘及滑囊、神经鞘瘤等注药治疗,钙化性肌腱炎针刺治疗。
5.超声引导肿物、异物的术前定位。
C. 胃声学造影与排空功能超声
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高,但早期检出率却很低,虽然胃镜检查仍是最常规的筛查方法,但用于胃癌普查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病人接受度低,而因为胃超声检查有着无创、便捷、准确等优势,填补了胃镜不便于做广泛体检的空白。
适应症
1 胃肠道肿瘤:包括良性及恶性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2 炎症:急慢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胃排空功能:胃蠕动功能障碍,幽门梗阻;
4 胃粘膜病变:胃粘膜脱垂症,巨大胃粘膜肥厚症;
5 先天性疾病: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胃囊肿,胃壁胰腺异位症;
6梗阻性疾病:贲门失弛缓症、各类梗阻的病因检查;
7其他疾病:胃石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息肉、胃下垂等。
D.肌电图
肌电图室配置有先进高速肌电图诱发电位系统,灵敏度高,分辨率强。在诊断及评估神经和肌肉病变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肌电图检测。
2.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3.F反应。
胃超声检查介绍
背景:中国胃肠道疾病有1.2亿,发病率约占世界的42%。我国胃癌以每年40万例数量增长。胃肠肿瘤的发病率高,但早期检出率却很低,大部分胃肠肿瘤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存在远处转移,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这也是一直以来对临床的考验。目前胃镜检查仍是最常规的筛查方法,可进行临床治疗及病理活检,但用于胃癌普查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病人接受度低。经过近十几年超声先驱的努力探索及总结,现胃超声检查已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荐的《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成为胃癌筛查的常规影像学检查之一,填补了胃镜不便于做广泛体检的空白。
胃肠超声检查的优点:
1.方便,快捷,价廉,无痛苦,无辐射,无创伤,易被接受,避免交叉感染;
2.可重复性高,便于对治疗后疗效的随访和评估;
3.分辨率较高,对于粘膜下及浆膜下病灶敏感性较强;
4.对于发现病变,评估浸润程度的同时对胃部病变的周围及脏器可进行检查,进一步了解有无周围脏器的侵犯及后腹膜淋巴结的转移;
5.对于年老体弱、孕妇、小儿及无法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可做选择;
6.遇到病变较重的贲门狭窄,幽门狭窄等胃镜无法进入时,亦可行胃肠超声检查。
胃肠超声检查的优点:
1.方便,快捷,价廉,无痛苦,无辐射,无创伤,易被接受,避免交叉感染;
2.可重复性高,便于对治疗后疗效的随访和评估;
3.分辨率较高,对于粘膜下及浆膜下病灶敏感性较强;
4.对于发现病变,评估浸润程度的同时对胃部病变的周围及脏器可进行检查,进一步了解有无周围脏器的侵犯及后腹膜淋巴结的转移;
5.对于年老体弱、孕妇、小儿及无法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可做选择;
6.遇到病变较重的贲门狭窄,幽门狭窄等胃镜无法进入时,亦可行胃肠超声检查。
胃肠超声检查的适应症:
1. 胃肠道肿瘤:包括良性及恶性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2 .炎症:急慢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胃排空功能:胃蠕动功能障碍,幽门梗阻;
4. 胃粘膜病变:胃粘膜脱垂症,巨大胃粘膜肥厚症;
5. 先天性疾病: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胃囊肿,胃壁胰腺异位症;
6.梗阻性疾病:贲门失弛缓症、各类梗阻的病因检查;
7.其他疾病:胃石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息肉、胃下垂等。
禁忌症
急性胃扩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胃肠穿孔、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重度心衰等。
胃肠超声检查虽已普遍得到临床重视,可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但如若发现病灶,仍需胃镜下取病理活检作为金指标,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发布的《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关于胃癌影像学检查中对影像学检查的建议:
1.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定位诊断优于常规CT或MRI,对临床医师手术方式及胃切除范围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2.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因简便易行、灵活直观、无创无辐射等特点,可作为胃癌病人的常规影像学检查。充盈胃腔之后常规超声可显示病变部位胃壁层次结构,判断浸润深度,是对胃癌T分期的有益补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以观察病灶内血供;超声双重造影可在观察病灶形态特征的基础上观察病灶及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灌注特点;此外超声检查可发现腹盆腔重要器官及淋巴结有无转移,颈部、锁骨上淋巴结有无转移;超声引导下肝脏、淋巴结穿刺活检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及分期。
3.CT:CT检查应为首选临床分期手段,我国多层螺旋CT广泛普及,特别推荐胸腹盆腔联合大范围扫描。
4.MRI:推荐对CT对比剂过敏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转移者使用。MRI有助于判断腹膜转移状态,可酌情使用。
5.上消化道钡餐:X线钡餐检查可能发现胃部病变,但敏感度及特异度不高,已被内镜检查取代,不推荐使用X线消化道钡餐进行胃癌筛查。
6.内镜筛查:
胃癌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较低(33/10万),内镜检查用于胃癌普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且病人接受度低。因此,只有针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才是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内镜及内镜下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近年来无痛胃镜发展迅速,并已应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胃镜检查的病人接受度。